1. 肥料养分蓄积的机制
一旦施行连作,
肥料成分必定会蓄积于土壤中。
这是因为施肥的肥料,
并不会完全被作物吸收。
假设某种作物的施肥量为100,
那么作物大约会吸收:
70的氮,
20的磷酸,
以及80的钾。
剩余的养分则会堆积在土壤中。
在土壤里,
大部分的氮会被菌体吸收,
成为有机物;
磷酸则会与铁和铝结合,
变得不溶于水。
残留于土壤中的肥料成分,
并不会一次全部蓄积,
而是逐渐累积。
施用堆肥时,
堆肥所含的成分也会进入土壤;
在栽种生长速度较快的蔬菜类时,
为了提高收成量,
会经常施加过量的肥料。
养分过剩蓄积,
作物根部的生长就会停滞,
造成作物成长状况不佳;
而许多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又再施用更多的肥量,
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2. 过度施肥造成的障碍
施用充分的堆肥,
土壤的缓冲功能便可提升;
在不施用堆肥的状态下,
如果持续进行高肥栽培,
地力便会明显衰落。
若氮肥料过多,
土壤就会蓄积大量的硝酸,
让土壤的pH值下降,
逐渐变成荒废地。
使用过量的氮肥,
还会造成气体害。
在旱田施用过量的尿素肥料,
便会在氧化状态下,
产生一氧化二氮及氨气。
在水田施用过多的硫酸铵,
硫酸根离子会在还原状态下游离,
产生硫化氢气体。
3. 在设施栽培中累积得更快
露天栽培下,
氮和钾会随着雨水流失。
但在设施栽培中,
由于盐类不会因为雨水而流失,
因此堆积得更为迅速。
在设施栽培中,
过度施用的化肥中,
盐类不断累积,
使土壤变成高盐类土壤,
破坏微生物的平衡。
微生物平衡在植物生长中至关重要
微生态平衡的破坏,
会引起植物各种生理性症状。
盐类堆积,
pH值在7以上的碱性土壤中,
会产生氨气;
硝酸堆积,
pH值在5以下的酸性土壤中,
则会产生亚硝酸气体,
对作物造成伤害。
4. 如何防止养分过度蓄积
防止盐类堆积的方法,
包括减少施用量,
并夺取已经累积的养分。
减少施用量
就是遵循土壤诊断的结果,
不进行过度施肥,
同时慎重选择肥料种类,
使用成分中不含硫离子的,
尿素或硝酸铵肥料。
此外,在施用有机物时,
也必须避免,
肥料成分较高的家畜粪堆肥;
只须适量施用,
肥料成分含量较低的,
混合树皮堆肥即可。
夺取养分
指的是将作物的残渣带出农地,
更进一步种植高粱等,
可大量吸收肥料成分的抑草作物,
最后将这些作物带离农地。
紧急的时候,
可以进行淹水除盐,
也就是大水漫灌,
将肥料成分冲走。
补充有益微生物
过量施肥造成的高盐分
和酸碱度改变
破坏了微生态平衡,
需要补充微生物菌剂。
过量的氮需要土壤细菌来固定,
过量的磷钾钙等营养
形成的不溶物
也需要微生物分解成易吸收的离子
供植物吸收利用
所以,
补充微生物菌剂是积极的、必要的
改善施肥过量障碍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