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水蚀与风蚀
我国地形复杂,山地多。
果园更是大部分位于坡地。
土壤经常会因为雨或风而流失。
雨水造成的流失称为“水蚀”,
风力造成的流失称为“风蚀”。
位于坡地的农地,
在下过大雨后,
雨水流过的部分,
有时会形成一条条的凹槽。
如果置之不理,
那么每次下雨,
就会出现水道,
凹槽越来越大,
土壤被大雨冲刷带离,
产生水蚀现象。
足以发生水蚀的降雨强度,
在腐殖质较多的黑土,
是 3mm/10分钟 以上,
而腐殖质较少的黄土地,
只要达到 3mm/30分钟以上,
就会发生水蚀。
另外,斜度较平缓的地方也会出现水蚀。
黑土的坡度20度以上,
黄土的坡度在15度以上时,
水蚀的现象会明显增加。
一般而言,
团粒结构不够发达的土壤,
比较容易受到水蚀与风蚀。
尤其是蓄积过多钠的土壤,
由于土壤胶体松散,
因此特别容易流失。
钠离子Na+相当亲水。
一旦遇到大量的水,
钠离子就会离开土壤胶体。
如此一来,
土壤胶体就会处于负离子过剩的状态。
而全是负离子的胶体,
会出现排斥现象,
类似磁铁的同极相斥,
于是散开。
与此相反,
钙、镁离子饱和的土壤,
就不容易流失。
土壤遭到水蚀之后,
河川就会变得浑浊,
而浑浊的部分就是黏土。
被雨水冲刷流入河川里的黏土,
是农耕地表最肥沃的土壤,
这部分的土壤流失,
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导致地力下降。
为了防范水蚀,
可采用沿着等高线耕作的等高耕种,
或是将耕地打造成为阶梯状的梯田。
在果园和茶园,
可以沿着等高线建造石墙,
防止土壤流失。
在缺乏适当石墙材料的洪积台地,
可以种植画眉草等牧草类植物,
以防止水蚀。
坡地的果园不适合采用,
不让杂草生长的清耕法。
如果采用让牧草或杂草生长的,
草生法栽培,
表土便不会直接淋到雨,
可帮助防止水蚀。
风蚀
大规模的风蚀例子,
就是每年都会遇见的“沙尘暴”。
在沙地上,
沙粒会像在地面爬行似的移动;
而在黏土地带,
由于土壤颗粒小,
因此会飞上高空,
被风吹向远方。
严重时,
作物的根会露出地表,
甚至被连根拔起。
防范风蚀的对策,
包括打造防风林,
在旱田四周种植茶树或树墙,
用稻草挡在作物上风处,
或是在风大的时期,
栽培牧草等能够覆盖地表的作物等。
在实际订立计划,
预防侵蚀时,
应考虑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
土壤条件,
栽培管理状况等,
搭配各种防范措施,
打造综合性的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