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大气圈核爆炸实验,

所产生的放射性锶Sr-90,

开始降落在土壤里。

2012年,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

放射性碘 I-131,

与放射性铯 Cs 外泄。

其中放射性碘的半衰期为3.1日,

极为短暂;

但是放射性铯的半衰期,

却相当长,

造成土壤污染。

放射性铯分为:

Cs-34 (半衰期约2年),

CS-137 (半衰期约30年)。

两者的动作相同。

铯和钠、钾一样,

是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碱金属,

在土壤中的动作,

与这些元素相同。

土壤中的铯被牢牢封住

黏土矿物的母材,

如蒙脱石、蛭石、云母等

都是 2:1 型层状硅酸盐。

由许多薄层堆叠而成。

每层之间都带有负电荷。

这里的空隙,

拥有大小正好,

能将铯封住的“洞”。

这个空洞,

除了铯离子外,

也可以封住钾离子,

与铵根离子。

正常情况下,

填满这些空洞的,

都是钾离子。

与空洞的结合力,

依大小测序为:

铯离子 > 铵根离子 > 钾离子

因此,铯离子到来,

就会将钾离子赶走,

自己填满这些空洞。

铯离子一旦固定在此处,

就不容易脱离。

除非土壤中添加高浓度的竞争离子

(铵根离子或钾离子)

或者强酸,

否则无法拔除铯离子。

所以,

铯会牢牢地吸附在表土的黏土上。

往下层移动的速度,

一年不到一公分

在富含有机物的土壤,

或者砂质土壤中,

铯与黏土的结合力较弱,

再加上还有因电荷而结合的物质,

铯往土壤下方移动的速度稍快。

作物吸收的 “转移因数”

土壤中的铯,

紧紧吸附在黏土矿物上,

溶入水中的铯量极少。

而作物主要是通过根部,

吸收水溶性养分,

因此,作物吸收到的铯,

非常少量。

表示作物从土壤中,

吸收的放射性元素的数值,

称为”转移因数

资料显示,

由土壤转移到白米的,

转移因数为0.00021~0.012.

转移因数,

随土壤和栽培条件而异。

为了安全,

转移因数应低于0.01

如何消除辐射污染

由于铯会吸附于表土,

因此只要将表土挖除,

便能降低放射性铯的浓度。

然而,

挖除的土壤,

如何保存管理,

与清除辐射污染,

都将成为,

艰难的课题。

有一种说法,

认为可以通过种植向日葵,

及其它作物的方法,

来清除辐射(除染法F)。

但是实际效果,

并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