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天中的日照强度与气温变化

       正如同其他在太阳下生活的陆地生物一样,土在一天之内的生活也有许多变化。前两天刚刚度过秋分,这时的昼夜时间几乎相等。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每天的气温会发生剧烈变化。热在土中的传导速度较慢,再加上地球内部也有热散发出来,因此热在地表的进出变化虽然剧烈,地温却能维持稳定。

2. 一天中地表附近的温度变化

     地表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能(这里指热能),所以温度会迅速上升。但是有一部分的热会在空气中散开,或是渐渐往地面下窜去。当环境里含有适量的水分时,大部分的热都会成为水的蒸发热(汽化热)而消失,温度几乎不会变化。另外,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地表所接受的热量也会增加,热往地底传递,使得地面下的温度也开始上升。到了下午,地表所接受的热开始渐渐减少;到了晚上,地表的温度甚至会变得比地面下还低。

3.下层的地温变化

       在一天之内,热能影响的范围大约会到地表下70cm左右,在这个范围内,一整天的温度变化不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气温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因此地表下70cm的地温也会以年为单位产生些微的变化。一整年当中地温都不会变化的深度,大约是在地下10~20米;在此深度以下,则会收到地热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上升。深度每增加1千米, 地温就会上升大约30°C。

4. 气温和地温对土壤的影响

     气温和地温会影响微生物的生活,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或合成的速度。另外,对于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来说,比起光线,它们更容易受到热(地温)的影响,因此反应速度会随着地温的变化而不同。从地表传来的热量,也会对岩石的风化造成极大的影响。沙漠的沙粒表层每天都必须承受摄氏好几十度的温差,因此岩石会受到物理性的破坏。无论是什么种类的岩石,都会因为温度和水分变化而逐渐成为细微的颗粒,此时植物开始生长,分解也会日益加剧。

降雨或灌溉水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也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的活动,进而促使腐殖质的生成与消耗也产生变化。

     整地翻土也会让土壤中的成分改变,加速有机物分解或养分流失。而蚯蚓吃下的土,在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团粒构造发达的土。土壤就是因为上述各种方面的因素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