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具有保水性且排水性优异的土壤?

  水分对作物而言非常重要,一旦水分不足就会枯萎; 但是水分过多,也会使作物的根部因无法呼吸而腐烂。 在一定程度内,即使持续干旱,或持续降雨,土壤都能提供作物所需的水分。这和上一篇所讲述的土壤团粒结构密不可分。土壤颗粒决定保水力请想象一下沙地和黏土。 沙地的颗粒大,沙粒之间的空隙也大,因此排水性良好,但几乎不具有保水力,所以必须经常浇水,作物才能生长。 而黏土的颗粒小,空隙也小,水在细小的空隙中具有高亲和力,所以如果只有黏土,那么保水力虽然强,但是排水性却太差,只要多下一点雨,作物就会泡在水里。如果有恰到好处的团粒构造,就能打造一个既富有保水性,排水能力又良好,最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重黏土土壤,可以通过添加砂土及有机物,使团粒发达。砂质土壤,可以通过添加黏土及有机物,使团粒发达。有机质土壤,添加适量的砂、黏土与肥料,使团粒发达。

2.水在土壤中的功能

土壤中的水分具有以下功能:

(1) 供作物吸收、利用,促进生长。

(2) 溶解土壤中的肥料成分。

(3) 比热大,能帮助土壤保持一定的温度。

(4) 提供能让土壤生物生存的环境。

3.作物的吸水与pF

土壤中的水分会通过毛管孔隙从湿度高的地方流向湿度低(干燥)的地方,如果遇到过大的孔隙,便会中断。水流动的方向由位能决定,而水的位能会受到重力、毛细现象、吸附力、渗透力等因素的影响。水的位能一般以帕 (Pa) 来表示,不过在与作物生长相关的领域中,则会用水柱高度的对数值 pF 来表示。pF值越大,代表土壤越干燥; pF值越小,代表土壤含水量越多。 pF值为0代表全容水量,指的是土壤完全为水饱和时的含水量。这时已经无法再吸收哪怕一点点水分了。这种情况,只是在土壤被水淹没时才发生。因为完全淹水妨碍植物根的呼吸,只有少数适应水淹条件的植物能够生长。

田间容水量,是指旱田在降雨或者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出,土壤所保存的水量。 这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的上限。

永久凋萎点,是指土壤已经十分干燥,虽然还含有一定的水分,但是被土壤的微毛细结构所吸,植物的根无法利用。pF值高于永久凋萎点,植物将干枯凋萎,不可逆转。

pF与水的流动以及作物生长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最适合作物生长的pF是1.8~3.0 (-6kPa~-100kPa),即“正常生长有效水分”。

4. 土壤的有效水分

土壤的田间容水量(pF1.8) 与作物枯萎的永久枯萎点(pF4.2) 之间的差,就是有效水分。 有效水分的量会随着土壤的种类而不同。砂石的颗粒较大,因此有效水分较少; 在颗粒大小不一的土壤中,有效水分会变大。至于小颗粒的黏土,有效水分会稍微变小。即使从保水力的观点来看,也能得知有各种大小不一的颗粒混杂的土壤,比较适合作物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