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氮与氮气

对生物而言最重要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构成; 而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就是氮( Nitrogen )。主宰一切生命遗传的DNA, 也是由氮构成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氮是创造生命的基本元素

大气中有78%都是氮气 ( N2 )。氮气在大气、地壳、海洋动物之间,以各种形态不断循环。陆地上的生物中共存在12,000 ~ 15,000 Gg (1 Gg = 1千吨)的氮, 而落叶等植物遗体中则有 1,900 ~ 3,300 Gg 的氮。植物所含的氮在被动物摄取后,会成为排泄物或遗体,回到土壤圈。

2. 地球上的氮分布

在土壤圈里,以土壤有机物存在的氮共有 300,000 Gg,  以无机物存在的氮有 160,000 Gg; 在根瘤菌等固氮菌作用下,每年大气圈中的氮约有 140 Gg 受到固定。在海洋、湖泊等水圈中,以生物形态存在的氮有 490 Gg,  以有机物形态存在的氮有 530,000 ~ 770,000 Gg; 由藻类所固定的氮,每年有约30~130 Gg。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的燃烧行为,每年会有20~30 Gg 的氮, 以氨(NH3) 或者氮氧化物(NOx )的形态被排放至大气圈。 土壤圈每年有100~160 Gg 的氮, 水圈每年有 30~180 Gg 的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以氮气或者一氧化二氮(N2O) 的形态被排放至大气圈。植物无法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 但在雷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每年约有10~40 Gg 的氮落在地表, 有5~30 Gg 的氮随着雨水流入水域,提供植物和微生物利用。

3. 植物无法直接利用氮

植物可以固定或者释放碳, 却无法直接利用氮。 这一点正是碳与氮最大的差异。植物虽然无法直接运用大气中的氮, 但某些微生物则可以。这种微生物叫做固氮菌。固氮菌有些就像根瘤菌一样栖息在植物的根部,有些则独立存活在根部的土壤之中。除了微生物外,雷或者宇宙射线等自然现象也能造成大气中的固氮作用。 因为雷而氧化的氮会随着雨水落入地面; 俗话说的 “多雷年,庆丰收”,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4. 土壤中的氮循环

氮可以通过氧化或者还原变化成各种形态。氮以动植物遗体或堆肥的形态进入土壤的有机物中,含有有机态氮; 这些有机态氮被微生物分解后,会变成氨基酸,最后变成铵根离子。 化肥大多以铵盐的形态施用。铵根离子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先被催化为亚硝酸根离子,接着再被催化成硝酸根离子,最后被作物吸收。土壤这时如果像水田一样呈现还原状态,那么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便会在微生物(脱氧菌)的作用下还原成氮气(N2)。 此现象叫做脱氮作用。 由于此现象会使肥料失去作用,因此人们通常不喜欢。 不过在净化污水时则受到广泛利用。 另外,在脱氮作用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造成全球变暖的一氧化二氮。 这些氮的形态的变化,仰赖的是各种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都是将铵根离子转化为蛋白质来构成菌体的。 这就是氮的有机化。 植物遗体和菌体中的有机态氮有时也会缩合聚合,成为腐殖质。

和碳循环相似,不同的土壤状态,例如自然林地、 旱田、 水田,其中的氮循环有着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三种土壤中的氮循环:

(1). 森林能净化环境

没有施肥,也没有收割的自然成熟森林(阔叶林)中, 成熟的自然林地, 草木的含氮量约每公顷312千克。 每年的生长,需要从土壤里吸收86.7千克的氮,还有落叶树枝等40.2千克的氮落回土壤。 通过降雨带来的氮, 每年约5.5千克,流出的只有0.6千克。从净收支来看,相当于每年从大气固定4.9千克的氮。 这个数量,可以被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环境的氮负荷。

(2) 旱田能促进氮的无机化

露天旱田与自然森林的最大不同,就是旱田会进行施肥,而且收成的作物会被带离这个系统。另外,由于栽培作物时会先整土,壤土变软,再除去杂草,因此氧气的供给相当充分,土壤呈现氧化状态,有机物也会迅速进行分解。有机物和肥料经过无机化而形成的铵根离子,会迅速地变成硝酸根离子。 由于硝酸根离子是负离子, 因此不会吸附在土壤颗粒上,而是直接溶于渗透水中,流入地下水。

可以看到,露天旱田从肥料中得到342.5千克的氮,远远超过自然森林的摄入量。这些氮,有不小的比例渗入地下水而流失。土壤中仍然残存了61千克。 这个量远高于自然森林,对于环境的氮负荷,压力要高很多。

(3)水田在脱氮作用下具有净化功能

水田也是以栽培为目的的土地,因此与旱田一样,会进行施肥,并将作物收割。但是受到水的影响,与旱田有了极大的区别。 在淹水期,土壤能够得到的氧气受到限制,水田呈现还原状态,出现脱氮作用水田从五月起开始淹水,插秧; 秋天收成后,隔年一月开始进行排水。 进入水田土壤中的氮, 有来自肥料的,来自降雨的,和来自灌溉水的(水田用水量大)。 除去作物吸收的以外,而流失和渗入地下的量都不算多, 还有32千克。 这32千克基本上都在脱氮作用下变成了氮气,排到大气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旱田会造成环境的氮负荷,但是森林和水田却拥有净化氮的功能如果有由山地经过平地连接海岸的这种地形,可以在土地利用上多花一些心思,便能巧妙地降低环境中的氮负荷。位于台地或者丘陵地的旱田具有氧化性,而位于山谷或低地的水田则可通过淹水进行还原。因此,只要有效活用从山地的森林、台地到丘陵的旱田,再到低地的水田这种连续地形,便能达成连锁性的土地利用。如此一来,水就会依序顺着山地、台地、低地移动,构筑出一个通过氧化–还原来吸附氮或脱氮的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能降低环境的氮负荷。

5. 其他肥料元素的循环

钙(Ca )、镁(Mg)、钾(K)等肥料成分,几乎不会与大气圈产生循环。主要的循环过程是: 存在于土壤圈的元素会被植物吸收,而动物食用植物后,这些元素便随着动物的遗体或粪便再次回到土壤圈。在海洋及湖泊等水圈也有同样的循环,土壤圈的元素被河川等水流带入水圈后,这些无机元素会和地壳中的无机元素互相置换,进行包括地壳在内的循环。不过,只有硫(S)在氧化后变成硫氧化物(SOx),进行包括大气圈的循环。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会将硫氧化物(SOx)排放至大气中,于是形成酸雨,再回到地表的缘故。